首页 >> 人文湖州

湖州人文

承天寺巷大师宅

谨以此文纪念沈尹默先生诞辰130周年

——题记

徐勇

 

东街承天寺巷路口,如今已是湖州非常热闹的地段,在东街一端和月河街相望,一端又和环城东路毗邻。湖州历史上颇享盛名的华(花)楼桥也在月河街和东街的交接处。一代书法大师沈尹默的故居就坐落在承天寺巷路口,百川世家的左侧。

沈尹默故居原为其本家、清末民初教育家沈谱琴的故宅(现百川世家所在也是故宅的一部分,一九八三年因一场大火焚毁),一九O七年,沈谱琴和潘芸生开创湖州女子师范教育,创办“吴兴女校”,校址就在东门沈氏故宅,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(湖州人)曾任这所学校的校长。沈尹默先生此时正好在湖州,执教于沈谱琴任校长的湖州府中学堂。

沈尹默生于一八八三年六月十一日,出生地在陕西定远,吴兴竹墩村人,祖父楝泉是前清解元,才思敏捷,诗文倚马可待,随左宗棠入陕,曾任汉中府定远厅同知,其父也在定远做官,性喜吟咏,书法宗欧阳询、赵孟頫,沈尹默家学渊源,从小就受父亲熏陶,喜爱文学与书法,四岁入家塾读书,随塾师习黄自元《千家诗》、《唐诗三百首》,年十三广泛涉略了《红楼梦》与《老子》以及李白、杜甫、韩愈、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。一九O三年父逝,举家迁往长安,一九o五年与其弟沈兼士东渡挟桑求学,因经济困难于一九O六年先回陕西,第二年奉母回故乡吴兴,居湖州承天寺巷,并执教于湖州府中学堂,一九O七年应聘去杭州,先后在杭州高等学堂两级师范第一中学(杭高)任教,参加了南社,并与陈独秀、刘季平等相交,一九一二年受北大代理校长胡仁源(湖州人)之聘,任教于北京大学,一九二O年再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,次年因眼病回国,不久,任北师大教授。一九二五年“女师大风潮”期间,沈尹默和鲁迅、钱玄同、沈兼士、周作人、马裕藻等人联名发表声明,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。一九二九年由蔡元培推荐,任河北教育厅长,一九三二年任北平大学校长,民国政府为了遏制学生运动,下令开除学生,沈尹默愤而辞职,到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。一九三三年,他在上海第一次举办个人书法展,真草隶篆皆备,广受好评。抗日战争期间去重庆,受于右任聘,任监察委员,他曾执笔上书弹劾政界要人孔祥熙、宋子文贪污误国,至此书法益精,并喜画墨竹,作篆刻。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,沈尹默辞职寓居上海,以鬻字为生。一九四七年,他和沈迈士在南京大观楼举办书画展。

上海解放后,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,第二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,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,首创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,积极推动祖国书法篆刻艺术的普及。文革中受到无理批斗殴打,悲愤之余,将大批墨宝弃之横滨河中,付之东流。因患病失治,一九七一年六月一日逝世。沈尹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,他和陈独秀、钱玄同、胡适、李大钊、高一涵轮流主编《新青年》,当时新青年编委还有鲁迅、刘半农、宋春舫等。《新青年》宣传新思想,提倡新文化,新青年编委都是北大教授,北大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。在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前,沈尹默真诚欢迎蔡元培治校,蔡元培亲自拜访沈尹默,采纳了他提出的建议,改革北大旧习,荟萃了当时一批精英人物,科学和民主的思想由此而迅速传播开来。当时的五四先驱首先尝试文学革命,沈尹默写了散文诗《月夜》发表在《新青年》上,《月夜》被称为中国第一首散文诗,(霜风呼呼的吹着,月光明明的照着。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,却没有靠着)。胡适当时在给友人信中称誉为“几百年来那有这样的好诗”。沈尹默不仅是新诗的倡导者,也是一代词学大家,对中国传统诗词有着极深的造诣,他的诗词得到朱孝臧、夏敬观、夏承焘等古诗词大家的高度评价。五四前后的北大,集中了一批湖州籍人士,任教师的有沈士远、沈尹默、沈兼士、钱玄同、沈迈士、朱家骅、钱稻孙、宋春舫、徐森玉、章鸿钊、俞同奎、张乃燕、崔适、任鸿隽等,还有曾任工科学长、代理校长的胡仁源,同时求学于北大的有茅盾(沈雁冰)和俞平伯,当时在《新青年》发表文章的还有湖州人戴季陶和李次九,由此可见,湖州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也是很大的。

作为一代书法大师,他的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,他的书法出入二王,精研北碑,又涉略智永、米芾、虞世南、褚遂良诸家,博采众长,又自出机杼,形成了自己的特色,他的书法凝炼浑厚,妍妙风流,称为“梅花体”,被誉为一代书法大师。习书之余,他还深研笔法,著有《执笔五字法》,还著有《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》、《秋明诗词钞》、《秋明长短句》等。

沈尹默从日本回国后,与母亲一起迁归故乡吴兴(湖州),在家乡住了近一年时间,在此期间,他的生活较为安定,平时以学书为乐,这个时期也是他一生比较沉郁的时期,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:“白壁香车载别愁,绕城骏马霎时休。不堪更向城东路,细草垂杨尽带秋。”在湖州他还细研赵字“雍容道丽,园转流美”的笔法,书艺大进。在吟诗作书之余,每到春秋佳日,他还爱上古城墙头放飞风筝,并在风筝上题字,成为别具一格的“风筝书法”,如有的风筝上就题着“与清风携手,找白云谈心”的书法,后被人装裱成小斗方挂轴。到七十年代,还有乡人携来一张用棉纸书写的“天魂”两字的斗方书法来求教同龄老画家沈迈士,是否沈尹默年轻时所写的“风筝书法”。

到杭州任教后,他仍倾心于书法艺术,一天,有位穿竹布长衫的青年来看沈尹默,自我介绍道:“我是陈仲甫,是刘三的同事,在杭州陆军学校教文史,昨日晨在刘三壁上见到你写的一首诗,诗很好,而字则俗在骨!”刘三就是江南名士刘季平,是沈尹默的好友。陈仲甫,即陈独秀,比沈尹默大四岁,初次见面就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,使沈尹默感到羞愧,但他并不耿耿于怀,而是虚怀若谷,诚恳接受。他说:“陈独秀对我直率而中肯的批评的确使我茅塞顿开!我自幼受黄自元的影响太深了,取法不高,的确有些浪掷韶光,如今一语会心,使我今后有了方向。”于是他研究书法理论,包世臣的《艺舟双楫》对其书法艺术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。历史学家、作家李敖评价沈尹默的书法:“他的书法,虽被陈独秀奚落太俗,其实就神韵生动而言,实为中华民国第一,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。”

吴兴(今湖州)的沈氏家族,在历史上就是望族,其祖居在今湖州下昂镇竹墩村,民间有“竹墩笋(沈)篰头”之称,三国时的百家姓把沈姓的郡望定在吴兴郡,说明沈氏在吴兴源远流长,沈氏据说是周文王第十个儿子的后裔,以封地为姓,南宋《嘉泰吴兴志·著姓》中载“沈姓,台骀之后,或曰食菜于沈,姬姓后也。春秋有沈子国,即汝南平与沈亭是也。沈灭其后,子孙因国为氏。”吴兴沈氏最早是由东汉光武帝时迁来的,迄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。

沈氏历代英才辈出,尤以文学艺术和行政管理的人才最为繁盛,如今江南一带的沈氏后裔,大多是由吴兴竹墩村迁徙出去的,历史上著名的沈姓人士有沈约、沈珍珠(即台湾电视剧《吴兴才女沈珍珠》中的主人公)、沈亚之、沈既济、沈传师、沈括、沈周、沈节甫、沈铨、沈宗骞、沈葆祯、沈寿等,现代则有沈士远、沈兼士、沈迈士、沈雁冰(茅盾)、沈端先(夏衍)等,现代实业家中则有沈炳麟、沈本瑛、沈善询、沈沉等,据说,在南宋末期,为抗击元兵入侵,吴兴竹墩村的沈氏后裔结成队伍,联合抗元,后星散于江浙一带。
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,台湾沈氏后裔访亲团到宁波寻根祭祖,结果在家谱上发现他们的祖居地在吴兴竹墩,于是又和湖州联系想前往竹墩,他们在台湾的始祖名叫沈光文,在郑成功前先期去台,作为接应,后前往台南传播中国文化,被誉为台湾文化鼻祖,后裔遍及台岛。

梁漱溟先生在和一位沈氏后裔交谈时指出:沈氏家族世系有103代,比孔子家族还长,值得续传下去。

他认为在社会学、历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

现在沈氏故宅有三进,二十多间房屋,在弯口处有一花坛,沈尹默当时居住在“鸿志堂”。一九六二年,他曾由当时浙江省图书馆馆长、书法家张宗祥陪同回到故乡,造访了王一品笔庄,漫步爱山台、韵海楼和骆驼桥,并为墨妙亭、爱山台题写了匾额,还考证了天宁寺赵孟頫书写的“天宁万寿禅寺”六个石刻大字,对当时还年青的书法家李英书写的“人民公园”四字榜书很为称赞。他有《采桑子》词一首抒怀: “眼明今日湖州路,原野秋阳,新样风光,清远湖山见故乡。太平时代人难老,儿十寻常,文艺逢场,要为工农服务忙。”

沈尹默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,曾作了六首七绝,每一首都有湖州的风物典故.抒发了浓郁的乡情,诗是这样写的:

    忆曾登眺卞峰巅,湖心漫漫欲浸天,

    四十年间风浪阔,蜀江滩畔望归船。

    碧湖湖心塔影长,道场山脚野花香。

    当时拟借云巢宿,几恶惊涛不可航。

    祭扫归来百感伤,十年去国恨何长。

    春风又过黄泥岭,绿水青山草自芳。

    摩肩彩凤坊头过,信脚骆驼桥上行。

    落落几人真识我,淹留今日愧无成。

    桃柳岘山为好春,和风相趁出南门。

    已嗟逸老风流尽,更与何人共酒樽。

    门前系艇月河街,也向华楼小住来。

    梅雨年年倍惆怅,东川一样雨肥梅。

 


扫我关注我

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032号